• 理论视点

深刻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发布日期:2017-12-05    浏览次数:

深刻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刻领会和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正确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至关重要

  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交互作用,形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形成各个社会形态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各个历史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起支配和决定作用。正确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对于认清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肩负新时代的历史任务,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义重大。

  第一,及时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对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习近平同志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判断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基本依据。从党史的维度来看,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科学判断并围绕这一矛盾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并非易事。新中国以来的历史证明,能否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1956年,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57年,毛泽东在反右派斗争中提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又提出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和企图复辟,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指导方针。正如邓小平所说,“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当时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八大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正因为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有误,致使党的路线发生偏差,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强调“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强调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此后,历次党代会报告都重申十三大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论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理解和一贯坚持密不可分。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根据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而作出的重大创新与发展,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大势作出的正确判断和抉择。

  第二,正确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我们制定方针政策提供基本依据。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社会是在矛盾的运动中前进与发展的,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人们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处在变化之中,不会一蹴而就、一成不变。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我们不仅要清醒地看到许多矛盾的存在,而且“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党的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的确定,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的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决定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正确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供基本遵循。习近平同志指出:全党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就社会主要矛盾与党的基本路线关系而言,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总揽全局的行动纲领。在矛盾体系中,社会主要矛盾规定和制约着其他矛盾,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工作重点和战略部署。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直接关系着党的基本路线制定与执行;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否科学,深刻影响到党和国家的事业能否顺利发展。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性认识,特别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五年我国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与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的深刻总结,以及工作中存在的诸多困难与挑战的系统分析所得出的科学结论。社会主要矛盾抓得准,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得就彻底。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增加了新的时代内容,体现在将之前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增补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中,增加“美丽”的表述,直接反映和呼应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加“强国”的表述,直接反映和彰显的是我们党改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的决心与勇气。

二、深刻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科学内涵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志。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深刻反映出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指明了影响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

  第一,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变,揭示出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人民需要呈现全方位、多层次提升的基本趋势。人民的需求状况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状况。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 30%。人民所需的基础性的物质生活需要已经得到显著改善。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人民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求不仅层次更加丰富多样,而且对需求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人民群众从吃饱穿暖到健康安全,从“求生存”到“求发展”,从“求温饱”到“求幸福”,从物质需求的满足到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服务水平的提升,都给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二,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揭示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习近平同志强调:“当前,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抓手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状况,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与此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凸显。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不平衡问题,质量和效益、创新能力、实体经济、生态环境、民生等方面存在的不充分问题,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第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的辩证统一,要求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习近平同志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制定党的方针政策必须始终以这个最大“实际”为根据。社会矛盾永远处于变化之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很长的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必然伴随社会发展与进步发生相应的转变,我们党及时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正确判断,是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积极回应,展现出我们党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也应看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不变,两者是辩证的统一关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宏大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局部质变,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三、积极应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出的新挑战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为谋划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

  一是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广泛性和全面性,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样化全方位的需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等多层次的需要。要着眼于人民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需求,着眼于人民整体素质的提升,着眼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二是要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新时代需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解决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制约性问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使全体人民在改革发展中充满获得感,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是要坚定促改革谋发展的战略定力,牢牢把握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任务。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呈现新特点,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相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因此,我们必须保持促改革谋发展的战略定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现实问题。毋庸置疑,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已经大幅提高,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但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仍居于世界第九十位左右,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硬约束依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

Baidu
sogou